文字紀錄|同志經驗看長照:我們怎麼一起變老(2025/1/21)

集  數|EP3
錄音時間|2025年1月21日
文字記錄|編輯室

(本文初稿經主持人與來賓費心審訂,特此致謝。)

許多生物在其整個成年期中,都會經歷衰老(aging)這一持續或漸進的過程,人類也不例外。無論性別或階級的不同,我們的細胞、器官乃至整副身軀,都面臨衰弱、疾病與死亡風險益增的境況。若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不難發現:儘管老化無疑是所有人共享的生理/生命經驗,但每個人的老年生活及處境,確有可能受到身分影響而有顯著差異。本集節目中,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簡稱熱線)的創會理事長喀飛,應邀探討性傾向如何在長期照顧(簡稱長照)實況中發揮作用。

主持人官晨怡提到,無論日常生活或國家政策,人口老化以及密切相關的長照議題皆備受重視,然而,公共領域卻少有人關注不同性別/性傾向在長照實況中形成的特殊性。對此,官晨怡質疑道:「我們可以不談嗎?如果欠缺相關討論,不符合主流性別預設的同志社群在變老時會遭遇哪些困難?當長照政策缺乏相關思考,同志作為照顧者又有哪些被忽略、難以言說的需求?」在漫漫人生中,一名同志或許先後居於照顧者/被照顧者位置;而這兩種情境下的經驗及需求想必有著相當不同的側重點,卻可能同樣反映性少數身分所處的不利形勢。

一、同志作為照顧者

首先,喀飛指出,同志作為長照過程中的照顧者,同樣需要處理臺灣大眾普遍面臨的難題。長照高度仰賴人力、時間、金錢等資源;倘若在家族中,照顧的勞務及費用難以適當分配,或無法就相關事宜達成共識,那麼照顧者過勞以及家人不睦等問題就難免發生。對此,喀飛形容「長照是家庭關係的照妖鏡」,它讓所有潛在的矛盾與衝突無所遁形。昔日隱藏在檯面下、眾人不敢碰觸的家庭關係,可能就在此時「大爆發」,「嚴重時可能把一輩子的恩怨情仇通通翻出來算帳」。

另方面,同志還可能面臨非性少數群體較不易想像的特殊挑戰。根據喀飛的親身觀察,相較於已婚成家、膝下子女有待撫育的兄弟姊妹,一個未婚、單身、未出櫃的中年同志,更容易被理所當然地推派為家中最適合承擔照顧責任者。畢竟,當其他兄弟姊妹「都有各自的家庭,要照顧老婆或先生、照顧小孩」,沒有家累的同志無異於照顧長輩的最佳人選;而這正是「許多中年同志容易在家庭中變成照顧者角色的狀況」。

此外,對於某些因為性少數身分而遭原生家庭歧視、霸凌或放逐的人來說,掠上心頭的問題則是:「子女一定要照顧父母嗎?」作為性少數而遭受的傷害,以及作為子女而被要求履行的撫養義務,成為某些中年同志不得不調適的雙重壓力。

二、同志作為被照顧者

在自身衰老的過程中,老年同志(簡稱老同)更因位處邊緣而顯得困難重重。此處的邊緣有兩種意涵,一是性傾向,二是年齡。

(一)性傾向的邊緣

首先,同志作為被照顧者的需求,因世代差異而有不同。當今的老年同志成長於「一個對同志充滿偏見與歧視的時代」,因此已經習慣於隱藏同志身分;即使在相對開放的2025年,揭露同志身分未必如同過往會造成非預期的嚴重後果,但老年同志依舊普遍擔心身分曝光。長照服務的使用,涉及申請、社工訪視、居服員到宅服務等環節,而這些私人、敏感乃至近距離互動的過程,都可能讓老年同志深感不安,「這個不安甚至讓有些老同不敢使用長照」。

其次,有些老年同志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較為疏離,而這點不利於經營其老年生活。老一輩的同志,或者難以向家人出櫃,或者同志身分曝光後與原生家庭疏遠。此種關係的疏離/斷裂,「起因於家人不接受,或遭排斥被逐出家門,有些人即使沒讓家人知道,卻不敢、不想跟家人出櫃,而和原生家庭保持距離、減少互動」。基於上述,未婚、無子女、無伴、獨居,成了老年同志生活的常態,以至於老同患病或需要照護時,陪伴身邊的可能不是那些有血緣關係的親屬,而是同志友人/社群。

此外,既有的長照服務對於性少數群體不甚友善,甚至可能危及照顧品質。喀飛舉出實例說明。第一,受惠於雞尾酒療法(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臺灣的HIV感染者平均壽命日益接近一般人;換言之,有越來越多的老年感染者需要入住長照機構,然而,感染者遭到機構拒絕的情況所在多有,甚至「有社工為個案洽詢機構,打電話從南打到北,一直被拒絕」。第二,有一對老拉(老年女同志)伴侶入住養老機構,申請同住一間房,「結果機構說:『同一間是提供給夫妻的,以你們的情況,只能給兩張單人床』」。此種奠基於異性戀體制的規範堪稱僵化,實不利於同志群體安排老年生活。第三,除了同志外,跨性別者也可能面臨窘境。喀飛便提到國外有一位老年跨性別女性,由於未曾接受性別重置手術而保有男性生殖器,遭到照顧人員拒絕提供服務。

(二)年齡的邊緣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即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467萬人)。[1]儘管老年人口不在少數,年齡歧視卻相當常見,同志社群亦不例外。喀飛舉例說明:社群中專為老年同志辦理的活動較少,以致老年同志參加多數活動容易感到格格不入;男同志社群主流崇尚青春而排斥老年,「你都年紀一大把了,為何還來同志三溫暖?」這類不友善言論時有所聞。此種情境下,老同傾向於和相同世代的同志友人互動,「他們可能就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活動,反而跟整個社群有點脫節」。綜上所述,在老同的支持系統中,原生家庭及家屬可能長期處於缺席狀態,同志社群主流則普遍瀰漫厭老的氣氛;老年同志可謂處於雙重邊緣的弱勢處境。

(三)無偶之家

如前所述,陪伴某些老年同志身邊的,既非血親,亦非伴侶,而是同為同志的友人。這種現象與臺灣社會的常態/常識相去甚遠。喀飛指出,同志藉由「互相扶持、陪伴、照顧,形塑了『無偶之家』的非典型家庭型態支持系統」。所謂「無偶之家」,典出已故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的作品《無偶之家,往事之城》。這種稱為「無偶之家」的支持系統,不只參與失能老年同志的長照工作,還涉及情感支持以及「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送行」。也因此,「無偶之家」具有顛覆性,挑戰了大眾心中僅以血/親緣關係為構成基礎的「家」定義,也有助於拓展我們對「家」的想像。喀飛由此提醒:雖然這種有別於傳統理解的「無偶之家」還不是現行社福體系的服務/補助對象,卻「已經是、或者說未來將是越來越普遍存在的社會真實樣貌」。官晨怡加以呼應:這樣的生活型態並非同志社群所獨有,非性少數者也可能組成非典型的家庭,由此想來,「以原生家庭作為主要照顧單位的傳統想像,是否需要慢慢修改跟討論?」喀飛給予肯定的答覆,並認為「傳統的想像太狹隘且脫離現實」。因此,在公共領域中討論社福/長照政策時,應正視這些不見容於傳統想像、卻早已實踐於社會各個角落的「無偶之家」。倘若長照政策仍對此缺乏通盤考量,那麼相關資源便難以惠及各類需求者。

三、同志社群老年議題調查

為充分了解同志的老年/長照需求,廣泛的問卷調查至關重要。官晨怡便注意到熱線的老同小組自2017年迄今執行了三次網路問卷調查,希望進一步了解調查的緣起與結果。

喀飛指出,熱線老同小組長期關注同志的老年生活與處境,並致力於促進同志社群對老年議題的理解,因此先後執行「安樂死合法化相關議題看法調查」(2017)、「同志與老年議題調查」(2019)、「同志與家庭照顧調查」(2023)。每次問卷設計的過程中,全組義工均費時數月進行多次討論,不斷修改,最後還設法透過各種網絡/管道散播問卷。而這些調查的分析報告均由喀飛主筆,他的觀察所得有三。

第一,與老年同志的連結和接觸不易。熱線最近一次發表的《2023 台灣同志與家庭照顧網路調查分析報告》,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指出,2022年臺灣5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40.2%;對照之下,先後三次調查中50歲以上的填答者卻皆未超過7%,兩者有顯著落差。喀飛對此現象的詮釋為50歲以上的同志處於社會/社群的雙重邊緣,要與他們建立連結並不容易;以老同小組過去完成的老同口述歷史為例,願意受訪的老年同志可遇而不可求,兩本著作也因此分別費時六年以上才得以出版。[2]

第二,出櫃在長照上具有正向意義。喀飛根據調查結果指出,就照顧的準備、理解程度、家人間溝通等面向而言,「完全出櫃者」的填答結果皆遠較「完全未出櫃者」積極正面。例如,有高達71%的「完全未出櫃者」擔心照顧責任分配不均,但懷有相同疑慮的「完全出櫃者」僅占51%。[3]喀飛指出,無論出櫃或長照事項的協調,兩者共通點在於涉及「人際關係的溝通討論」;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兩者呈現高度關聯性。對此,主持人官晨怡進一步延伸:出櫃與否,似乎不只是家庭關係良好與否的指標;「一個人能不能跟家庭討論,也涉及這個人本身或家庭所處的資源和狀態」。換言之,同志身處的資源或地位,不僅對自身的出櫃決策發揮作用,也可能平行地反映在他們如何面對長照議題上。喀飛深感同意,並強調他無意對完全出櫃與否進行價值判斷,因為出櫃決策往往牽涉複雜幽微的多重因素,難以一概而論。

第三,曾有照顧經驗有助於自身面對老化。由於長照資源的接近取用(access)具有相當門檻,因此,同志若已有照顧他人的經驗,便比較容易了解國內政策乃至國外經驗,從而將之納入對於自身老年生活的想像與規劃。

聽了喀飛的分享,官晨怡認為老同小組的問卷調查留下彌足珍貴的經驗資料,並注意到熱線為發表調查結果而召開記者會,似乎有意與國家政策/社會大眾進行對話;也因此,官晨怡希望了解喀飛在整個過程中是否獲得印象深刻的迴響。

喀飛答道,除了量化研究常用的選擇題,問卷也設有開放題,供填答者自由書寫。令喀飛感到驚奇的是,「大家很愛寫開放題,而且填答比例超高的」。對於問卷設計者來說,問卷能夠觸及填答者已屬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填答者竟然還願意「花力氣自己去想要用什麼文字來表達意見」,喀飛認為這意味著「大家其實很關心這些議題」。檢視調查結果的過程中,填答者對問卷本身的抱怨、對老年生活的想像、對國外經驗的引介等等,都讓喀飛感到豐富及有趣。以「彩虹公寓」為例,眾人的認知與期待就顯得相當多元,有人理解為具有同志身分者同住一處,也有人認為是保障性少數入住名額/比例的老人公寓。

基於上述經驗,喀飛提醒:量化研究有其限制,不應認為「量化出來的東西才是真實,量化研究沒有呈現的就不存在」;特別是,當學術文獻仍有待充實,或研究議題仍有待開拓,便需力求廣泛、包容地理解個人經驗及處境。官晨怡對此深表贊同,並指出「在政策制定的範疇跟領域裡,確實很倚重量性的調查」,但量化研究者若未能敏銳覺察邊緣群體及其權力位置,那麼,問卷的結果便有可能造成少數者的「系統性隱身」。

四、建議與展望

同志作為性少數的不利地位,和多數人對於性別的認知程度密切相關。官晨怡分享道,「我可以想像,在資訊上非常封閉的年代,人們對於性別的多元化其實是沒有認識、不能想像的,於是只能用最僵固的方法來面對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要求,那麼在同婚已經通過的現在,情況是否有所改善?」

對此,喀飛認為,儘管老年同志仍面臨多重挑戰,但同婚合法化的確「是一個好的開始」;藉由國家承認的婚姻關係,同志伴侶能夠更大方地現身於服務提供者的視野中。喀飛便曾聽聞中年女同志表示,「我們去醫院就要大聲講:『這是我老婆,這是我太太』,就是要讓他們常常聽、一直聽』」,以扭轉同志伴侶隱形的態勢。此外,喀飛認為,老年同志的真實故事因「有血有肉」、能傳達情感,有助於在機構中面向第一線照顧工作者從事性別議題的教育訓練。

節目的最後,喀飛鼓勵聽眾在邁入老年以前廣泛了解老年議題。「我覺得就是先學會跟老同當朋友,這是第一步」,喀飛提到,2008年起熱線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名為「彩虹熟年巴士」的活動(惟因疫情停辦至今)。彩虹熟年巴士的宗旨在於,運用一天的時間租用遊覽車到外地旅遊,進而在搭車、用餐、遊歷景點或團體活動的過程中,盡可能為不同世代的同志朋友創造互動的機會。官晨怡認為,藉由這樣有助於促進跨世代交流的活動,「一方面可以擁抱一個可能自認不那麼受到歡迎的群體;另一方面又提供年輕世代可以接觸和學習的對象,慢慢地,也許他們對於『老』就不會那麼驚慌」,「對於自己要怎麼變老,可能心裡就會有點譜」。

此外,喀飛也對長照議題提出建言。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高達八年,可能長年臥床、接受他人照顧或醫療照護;[4]倘若照顧者選擇辭職、全心照護長輩,接著可能就要面對長達五年、甚至十年難以抽身的照顧情境。喀飛由此提醒:應慎重思考是否為了長照需求而辭職,畢竟,「照顧老人常面對挫折,懷疑自己的價值」;相較之下,自身的專業工作不僅有助於轉換心情、確保收入,工作上的成就也能彌補長照過程中的挫折感。

喀飛的父母在喪失認知與記憶功能後,已無法獨力行走、吞嚥和如廁,但「仍堅持只靠自己、拒絕被照顧」;這種現象可能肇因於長輩長年獨自奮鬥、「對抗命運或經濟困頓」,以致養成了「不假手他人的習慣」。然而,這種習慣可能引發嚴重的健康風險,也不利於照顧工作的進行;不論照顧或被照顧,衰老無疑都是難以迴避的重大挑戰,我們應該「練習面對、承認自己有一天可能也會失能,坦然接受照顧」。關注老化,不只是為了熟悉照顧技能、了解如何善用長照資源,關鍵更在於「思考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乍看之下,這個問題似乎相當抽象,實則牽涉極具現實意義的問題,例如是否放棄急救等等。喀飛指出,同志長年學習對抗環境的壓迫,努力找回身為人的尊嚴和平等,但「其實在人生最後階段,面對必經的生命老化,我們更應該去學習怎麼從容以對、怎麼不驚慌狼狽,而保有生命的尊嚴」。

「你會老,我會老,關心要趁早」,這句老同小組的常用標語,提醒我們該思考的問題不是「我們會不會變老?」,而是──

「我們怎麼一起變老?」


[1] 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2024年10月,頁4,https://tinyurl.com/2ddhcxw5

[2]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3 台灣同志與家庭照顧網路調查分析報告》,頁12,https://tinyurl.com/257mnlew

[3]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23 台灣同志與家庭照顧網路調查分析報告》,頁7–8,https://tinyurl.com/257mnlew

[4] 〈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你的健康準備好了嗎?〉,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2024年1月2日,https://www.nutri.jtf.org.tw/Article/Info/5169

Podcast

🎙️Spotify
https://tinyl.io/CCpl

🎙️Apple Podcast
https://tinyl.io/CCpm

🎙️SoundOn
https://tinyl.io/CCpn

🎙️KKBOX Podcast
https://tinyl.io/CCpo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ZXtpa96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