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評介-性別平等教育教材爭議事件簿

性別平等教育教材爭議事件簿


作者 |

王儷靜(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 |

性別平等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的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教什麼、用什麼教材教、用什麼方式教,從2011年真愛聯盟事件以來,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性別平等教育不是一個學習領域,沒有固定教學時數,教科書廠商也沒有編製教科書,端視教師和學校如何在正式課程或潛在課程進行教學。

  性平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概念,教師依循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裡的概念架構,進行課程設計;若有任何教學範圍的爭議,自可回到課綱做討論。性平教育的教學方式,課綱指出「以融入式課程作為手段,將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識內涵」,建議採用貢獻、添加、轉化與社會行動等取向,進行融入式課程設計;若有任何教學方式的爭議,可回到性別融入教學的取徑做討論。不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操作依據,性平教材沒有明確規範,是近幾年來性平教育爭議的焦點。

  然而,性平教材要符合什麼規範?哪些是不當教材?誰可參與教材的選用?民意代表和家長團體的權力可否優於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從2010年至今,引發許多論戰。在這篇文章,我從2011年《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專書的後續、2015年號稱「青春水漾條款」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輔助教材選用原則》(草案),以及2016年至今地方政府對於民意代表和家長團體要求「不當教材退出校園」的回應,說明性平教育教材爭議的脈絡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