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


作者 |

編輯室

摘要 |

DOI: 10.6256/FWGS.202010_(113).01

  前一期《婦研縱橫》編輯室手記的文末,曾提及希望本期出刊時,我們已度過疫情或與疾病共存。當時全球的確診人數剛破300萬,半年後的現在已超過4600萬。這半年來,全球疫苗研發與病毒變化賽跑、封城宵禁與經濟活動考驗各國執政團隊、貧富差距中科技交流的方式加深了資源的不均、疫情之下照護工作也凸顯了性別化的分工、國境管理與人群分類也造成許多親人無法見面的煎熬…。臺灣,以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成為全球疫情中少數能高度維持國內社會運作的國家。

  但是,在防疫政策上,是有許多犧牲的。靠著邊境納入與排除,擴大了「臺灣性」的認同,激化了本國人、中國人與外籍人士的差異。此外,許多跨國同性伴侶、原定赴海外進行人工生殖的配偶,也被迫延後相聚或生殖的規畫。以及,在同樣防疫條件下,特定產業唯獨成為全面停業的箭靶。這些觀察、論述與背後的故事,都可見於本期「COVID-19與性別視野」專題各篇文章中。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吳嘉苓擔任本期專題主編,她首先邀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余貞誼,為我們摘譯《數據女性主義》一書出版後,作者另撰短文檢視此波疫情之下數據科學中的權力與特權。為專題打下了性別觀點與思考疫情多樣角度的基礎。

  專題後三篇文章,分別是編輯室側記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沈秀華主辦的「防疫共同體的納入與排除」座談、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朱家瑢討論疫情下臺灣同志家庭跨國生殖經驗、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至潔講述跨國同性伴侶苦無相聚機會。各篇主題皆與疫情政策下的身分分類相關,讓我們在自豪防疫成果時,得以見得是哪些群體被制度性的排除了?以期有更多反思或修正政策的機會。

  獨立投稿部分,今年五月司法院作出釋字第七九一號解釋,宣告刑法第二三九條通/相姦罪違憲,看似為女性主義長年挑戰通姦罪的路程暫時畫上一個休止符。但臺灣大學法律系陳昭如從法律史的角度爬梳婚姻忠貞義務,論述有權者支持弱勢權利以符合優勢利益,並提出「新婚姻制度保障論」——司法院透過擴大婚姻入口、提升婚姻中的個人保障,來確保婚姻作為社會磐石的優越地位。犀利透視此號解釋文的修辭與不足之處。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黃勇壬,延續碩士論文的關注主題,探討男性助產師照護經驗的勞動。男助產師的人數一直遠低於女性,他指出產後護理的流程時常讓性別身分成為議題,但勇壬仍從幾位受訪的男助產生身上看到技術展演的能動性,以及有別於過去研究性別氣質的對應方式。

  本期的觀察評介共收錄二文。要如何稱呼跨性別,在社群內外時常有熱烈的討論。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劉珮瑄撰文討論女性與中性代名詞,從英文語境的she/they,到中文「妳」「她」「TA」,都經歷一番精彩的辯論,作者也提出自己對於代名詞使用的看法。另外,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將在11 月暫時熄燈。銘傳大學廣電系吳依屏簡介了阿嬤家建立的過程,以及身負的文化與教育意義。她希望阿嬤家能延續經營,持續為戰爭受害者發聲,並提醒人們勿忘歷史傷痕。

  最後收錄編輯室參與臺灣大學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訪問學人曾薰慧的演講,薰慧過去幾年蹲點臺灣中南部的「小吃店」,她探討國外的婚姻移民者進入性產業後,如何與家庭、工作與公民社會進行多重身分的實作與協商?

  從疫情、通姦除刑罰、男助產師、跨性別代名詞、阿嬤家到性產業,這些主題多少都涉及了政策法律或文化面向的伸與縮;在一紙政策或看似客觀的數據底下,事實上都蘊藏著活生生且立體的生命故事。希望能透過這些文章,陪伴大家一起走入後疫情時代;也用包含性別在內的更多元視角,思考社會上持續進行的各種議題。

《婦研縱橫》編輯室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