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評介-道德檢驗下的兩種表情-加害者?還是受害者?

道德檢驗下的兩種表情-加害者?還是受害者?


作者 |

紀慧玲(台大戲劇研究所學生暨民生報記者)、余蕙芬(台大戲劇系學生)

摘要 |

  前年(2001)發生的璩美鳳「光碟事件」讓社會沸沸揚揚,社會大眾於事件發生之初,對璩美鳳寄予無限同情,輿論反應普遍同情態度居多,但事件發展後期,隨著璩美鳳一連串接受訪問、出書、主持節目、登台作秀,輿論一百八十度翻轉,民眾反彈惡批情形尤其嚴重。

  輿論反應固然隨著璩美鳳「表現」回應,但另一方面,璩美鳳個人對此一事件的處理態度,實際上也投射了她所「假定」的社會大眾看法,她如何做都投射了她所受到社會文化價值形塑的觀念,也必須假設何種處理方法對她最有利,可以博得最大同情與支持。換言之,社會道德標準實際主導了整個事件的終極走向;璩美鳳不論選擇何種態度與做法,都必須面對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違反一般社會道德尺寸的「加害者」。在如此尖銳對立、利害一線之間的立場之間,當事人似未曾深思道德兩面刀的複雜性,以至產生前後不一的「表現」,正好落民眾以口實。在社會道德拿著雙刃檢驗當事人情形下,璩美鳳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形象確立,同情一夕消解,女性在外遇、偷情、兩性關係事件裡揹負比男性更高道德要求的歷史大石,終究狠狠地砸向了璩美鳳。

  本報告完成於2002年7月間,以下所做分析也以事件發生至報告完成前的時間範圍為限,後續發展不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