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認“女兒”:從唐詩研究看女性形塑的過程與困境
作者 |
歐麗娟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
「癡」與「幼」乃是杜甫詩中女兒們主要而共同的造型,她們像一隻隻沒有受過訓練與要求的小動物,從大自然的母體中分娩而出之後,就停留在生物層次上不受斧鑿地活動著,表現出未經文明教化雕琢、一派蒙昧無明的天真率性,因而看不出具有個人特徵的個性或被充分發展的才情。相較於杜甫的親子關係與教育對象都以兒子為主,不但就兩個兒子之天資稟賦因材施教,以道德才學為教育內容,並施加克紹箕裘之家業傳承、名位富貴之進階追求的諄諄教誨,女兒們都顯得缺乏人文的雕琢,而不符合文明的期待。
由杜詩與唐詩中所呈現的女兒形象可知,存在於「父親的凝視」背後更關鍵的觀看因素,仍必須歸結於「男性的凝視」,而性別政治的曲光鏡所折射出來的嬰兒化、扁平化的女兒造型,雖然壓縮了女性成長過程的真實圖像,卻也反過來觸及到女性人格形成的歷史困境,這或許是處理兩性問題時必須突破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