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勞工運動與反WTO運動
作者 |
吳靜如主講(國際勞工協會)、邱士芬、宋雅琪記錄(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摘要 |
一九八○年代,台灣開始出現所謂的「外籍勞工」,就是拿非台灣護照、非中華民國國籍的人在台灣工作,因為沒有法令規定,當時在台灣工作的外國人,也沒有所謂的合法或非法。1而1992年到現在,台灣外勞的統計資料中,不論勞委會的政策是緊縮,還是限行限業開放,都可以看到人數大概一直維持在三十萬人左右,營造工和機構或家庭的看護工、幫傭,共占了大概九成五左右的多數,印、菲、泰、越籍構成了外勞人口的四大塊。再者,機構的看護工和家庭的幫傭,占了印、菲、越外勞的大部分:印尼籍的勞工中,六萬人就占了五萬人;菲律賓籍較為平均,在營造工類和看護工類都有,越南籍則以看護工為主。由性別來看,我們便會發現,女性在整體外籍勞工人口中占了六成一多,以家庭幫傭為主的印菲勞工,女性更是佔了七成、八成(印尼接近九成),除了泰國勞工由於以營造業為主,男性較多外,其他國籍都是女性居多,這正與目前全世界移動勞動人口的女性化相符。
因為看不到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某些國家貧窮化、失業率提高,人民向外流動、尋找工作機會來到了台灣成為移工,也因為WTO等國際組織的要求,這些人沒有辦法達到一定的勞動條件基準,而廉價勞動力同時減低了台灣工人的抗爭權與勞動條件。當全球資本主義的推展是無可比擬的完美之際,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推動「反奴」,抵抗以利益為取向、以跨國資本集團為主的國際機構設計;接上國際軌道的反奴是拒絕移工、移動被商品化,拒絕服務跨國資本、服務帝國主義國家;面對這些訴求,我們必須思考,國際組織層面要怎麼做、政府層面要如何配合以及在眾多企業中如何落實(包括落實到家庭服務業如何對待自家勞工);只有在台灣的工運、台灣的移工運動以及台灣工人的聲音,能夠以一個較強而有力的方式展現時,才有可能抵抗完美的資本主義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