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


作者 |

編輯室

摘要 |

一向處於邊緣位置的身心障礙議題,若遇上性別觀點,能否相互擦撞產生火花、甚至達到開花結果的地步呢?或是恰恰相反,兩者最終只能彼此遷就、互扯後腿,而無法開拓自身領域之視野?本期特別策劃〈身心障礙中的性別觀點〉專題,希望初探此一領域所呈現出的各式各樣面貌──不論是理論或實務/實踐、女性或性別少數主體、身體或精神障礙,皆能映照出當代性別研究/運動需要再思考、關注之層面。

本期專題的頭兩篇文章著眼於女性主義與身心障礙研究理論相逢之疆界,以及深化各自理論之可能。首先由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吳秀瑾教授回溯三波女性主義的發展軌跡,說明其與身心障礙研究之間看似敵對、緊張的關係,實則能相互增益,豐富彼此理論的內容和精神;她更透過逐一介紹以下幾項核心概念──依靠關係優先性、信賴的非契約模式、能力平等的分配正義與弱勢者的知識優勢,清楚指出兩者互見性之所在。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的邱大昕副教授,則從「女性主義身心障礙研究」(feminist disability studies)的角度切入,企圖跨越兩者的界線,以了解不同壓迫形式之間的連結。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曹愛蘭局長從幾個新聞案件談到提供身心障礙者社會服務的重要,強調此一方面的政策應建立性別影響評估機制,並由性別統計開始做起,才能了解女性身心障礙者的需求、進而檢討社會福利資源之分配和應用。另一方面,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徐淑婷醫師就臨床實務經驗,省思所謂「障礙的判定」其實與文化角色的期待密切相關,相較之下,女性精神障礙者的社會處境更是加倍困難,已婚者通常得承受來自婆家或自身家庭的壓力,未婚者則連基本的身體自主權都無法擁有。最後是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鄭智偉主任、手語翻譯員蕭匡宇共同為聽障同志聚會撰文,透過書寫此一團體的成立初衷、運作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社會限制,與同志運動、殘障運動做一對話,去除聽障同志的雙重汙名。

本期研究論壇有婦女研究室研究員葉德蘭執筆介紹近年國際社會女性地位演變的大趨勢,如由點、線突破到全面性女性權益關照,由體制外到內、進而體制內外多邊對話與合作,由女性作為範疇到突顯女性交叉性之多元面貌等;文中並詳盡論述聯合國有關女性的政策、公約及宣言如何成為世界各國國內推動性別平等之機制與標竿。觀察評介中,則有本刊執行編輯廖彥喬撰文簡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度通過一項關於性別少數暴力的決議,即在世界各地展開關於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遭受歧視暴力的調查,及其調查報告書成果與後續論壇中各國的發言與對話;為國際性別身分平權運動之重要里程碑。另外,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范情教授特別為加拿大影片《生命出口》撰寫影評,以流暢文筆敘說肢障女主角與他人生命的偶遇片段,及對身體/病體、生/死樣貌的反思,呼應到本期主題,翻轉我們對身心障礙女性的刻版印象。

在活動報導方面,有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劉漢鈞紀錄、由同光同志長老教會與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合辦之回應「真愛聯盟事件」講座,不但邀請到馬來西亞同志牧師歐陽文風及數位友善的長老教會牧師到場發言,更有同志基督徒現身說法,分享自己身分認同與信仰經驗之間的衝突與融合;高雄醫學大學研究所林津如副教授與研究生潘霖欣側記的慶祝性別所成立十週年座談會,邀請到南部性別研究界的專家學者出席,分享學界與婦運界歷史交織重疊、性別研究體制化/機構化的種種過程,勾勒出南臺灣特有的性別發展圖像;王泓亮等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生詳細報導由臺灣女性學學會舉辦的「性別與科技研討會」的各場精采發言,從科技女性與職場、性別與家庭實踐到性別與醫療史等主題皆有所著墨,值得一讀。

適逢發刊前,亦即今年二月底至三月初之際,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第56次會議中決定,應將女性身心障礙者列入相關結果文件中,並在國際、國家及在地層級推廣致力於此一族群的相關政策保障;同時間,歐洲婦女參政團體(European Women’s Lobby, EWL)受邀出席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在由歐洲身心障礙論壇(European Disabilities Forum, EDF)主辦的聽證會上發表關於針對女性身心障礙者之暴力的觀點,呼籲歐盟要有所行動,以終止此一現象。除了在議題上的關注與國際接軌以外,本期《婦研縱橫》更盼能透過各個執筆者的文字耕耘,關注女性身心障礙者及同志暴力等議題,在更寬廣的國際視野之下、原有的婦女與性別研究社群基礎之上,攜手共創更為平等、友善的環境。

《婦研縱橫》編輯室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