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
作者 |
編輯室
摘要 |
「酷兒飄浪」(Queer Diaspora),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結合了近年來酷兒理論、文化研究、跨國移民與族群離散等研究發展。它一方面探討地理移動的情境和條件如何生產出關於性(sexuality)和性別、階級、種族等身分的嶄新經驗和理解;同時也檢視個人和群體的主體性,如何在(父權式異性戀)主流規範影響下的跨國族與跨文化經驗中,重新被詮釋與認識。為替台大婦女研究室2010年將舉辦的「第一屆酷兒飄浪國際學術研討會」暖身,本期《婦研縱橫》特別企畫「酷兒飄浪」專題,其中收錄五篇精彩文章,從不同視角和脈絡進行跨界分享。
張靄珠教授首先從華人旅美劇作家謝耀的作品《白色土地三部曲》來分析其中的離散酷兒美學,對於文化國族主義與亞裔男同志在美國被性別化、種族化之「他者」處境有精闢論述。而在美國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驟逝所引起的譁然眾聲中,陳妙芬副教授則從「酷兒全球化」的觀點探究麥可受到「怪胎化」的緣由,並分析隱藏在社會結構中的混雜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吳靜如副祕書長書寫紀錄片《T婆工廠》的拍攝點滴,動人地訴說菲籍女性移工在和台灣資方抗爭中,其女同志情欲、移工人權、國籍與階級等血淚交織的幕後故事。鄧芝珊助理教授則從個人經驗出發,詳述香港高度商業化的銅鑼灣市區,如何蘊含女同志等邊緣族群以(中產階級)消費能力創造並維持的游擊式抗爭空間。最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副教授Anne Enke則連結當代美國政治文化脈絡和自身的跨性別身體經驗,論述性別氣質(gender expression)是如何層層嵌入日常生活並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性別化身分。
研究論壇單元接續上期的「國內性別研究前瞻與熱門議題」專題,針對國內外與性別相關的社會科學期刊論文作比較分析,其研究成果提示台灣性別研究跨領域的交織研究方法與取向。在觀察評介中,講師黃千芬從旅行與離散文學的視角評析施叔青的《兩個芙烈達卡蘿》,關注女性的創作主體和文化尋根過程。蔡適任老師透過反思埃及東方舞在台灣美體文化中的刻板印象,構思出一堂融合性別與跨文化意識的社大舞蹈課程。本期活動報導內容亦十分豐富:六月份,有世新大學第一屆酷兒週活動紀實,作者彭心筠除了帶我們看見校園中的同運現身,也為多元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留下寶貴紀錄。九月份,有女權會主辦的聯合國重要議題系列論壇之「性別與災難」紀要,關懷遭逢莫拉克颱風重創的台灣災區,以及女性在災難救助、防治與重建中的特殊角色。同時,為促進讀者對婦女與聯合國議題的了解,本刊特請嚴祥鸞教授撰寫其參加「第53屆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暨民間婦女團體大會」之參訪紀錄。最後,十月份有2009年女性影展「女人:家與離散」專題報導,特別探討亞裔/洲女性在跨界流離時與身體、家/國之間既親密又疏離的複雜關係,亦呼應本期「酷兒飄浪」主題。
在台灣,酷兒(queer)和離散(diaspora)均是由外語轉譯而來,本專輯希望能多少呈現出「酷兒飄浪」的台灣在地「故事」與「詮釋」。而在現今全球化的影響下,不論是主動遷徙、受迫驅逐,或是混雜兩者的跨境移動,都為性別身分、文化認同和家國疆界帶來新的衝擊和刺激。從「酷兒飄浪」此一充滿能動性的觀點出發,我們希望──移動,都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
《婦研縱橫》編輯室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