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
作者 |
編輯室
摘要 |
DOI: 10.6256/FWGS.201910_(111).01
《婦研縱橫》曾在2004-2005年間,製作古典戲劇與現代影劇的性別扮演、表演藝術中的身體探索等專題,相隔近15年,我們很榮幸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芳婷合作,推出「表演藝術作為酷兒運動」專題。透過此一主題,得以爬梳與推進臺灣的酷兒表演藝術其內裡與政治性,也難得有機會一窺許多經典舞臺劇的劇作家,在當年創作歷程中和性別環境氛圍,尚未分享給大家的故事。
專題由《新天堂公園》編劇、也是同黨劇團團長的邱安忱打頭陣。他以1990年代的臺北新公園開始,細細回顧當年他對情慾壓抑又期待的複雜情感,如何成為作品的養分,以及其後眾多有關不同性別、身分、歷史等作品。臺大戲劇系講師傅裕惠,則從很獨特的視角觀察到外臺歌仔戲的女性戲迷與小生之間的情慾流動,並分析2000年代以來幾齣新編的現代劇場歌仔戲與外臺戲的差異,看到後者充滿許多潛藏的能量。
長年以斜槓身份參與表演藝術產業的藍貝芝,長期投入藝術與劇場的演出並擔任策展人,她用過去曾參與製作的女節、女影、臺北藝術節等活動為例,分析文化生產的結構與脈絡,揭示出包含性別政治、資源與權力分配等交織而成的劇場生態。皮繩愉虐邦的漉露和小林繩霧,提供了一篇既充滿美學、亦賦有色情、更兼論語言轉向分析的文章,她們指出知情同意的BDSM活動,為了要被主流含括,在中港臺三地皆使用了不同的論述策略以與「性」區隔,但長久下來賠上的是加強「好性」與「壞性」的分別。
舞臺劇編劇林孟寰,描述了2018年與日本劇團共同製作的《同棲時間》,其創作歷程與可能的影響力。日本透過舉辦2020年奧運的契機,提出「多樣性調和」的訴求中包含改善LGBT環境的願景,東京奧運藝術節遂補助了《同棲時間》的製作。透過作品中「同志」與「臺灣」的元素,使得臺灣能夠向外輸出婚姻平權的文化。
專題壓軸是劇作家簡莉穎的「劇場工作者的酷兒思考」,她回顧了自2008年至今其中六個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參與社會運動組織、跨性別交流聚會、動漫次文化、性別與國族等議題帶給她的成長與反思。
觀察評介收錄了由王安琪撰寫的書籍介紹,詳細導讀了由Annemarie Mol原著、吳嘉苓等譯的《照護的邏輯》一書。此書提出了「選擇邏輯」以外的「照護邏輯」,建立與疾病共存的生活標準,提供醫病關係、科技與社會、照護倫理等領域的貢獻。另一篇文分析了近年在網路上日漸壯大的「女權自助餐」之說,平雨晨認為所謂女權自助餐的配置,往往是以異性戀常規為標準,實為「父權決定自助餐」。真正改變的關鍵是在增強多元性別意識與多元式的婚戀關係,才可能鬆動固有異性戀互動腳本。
最後,本期的活動報導側記了兩場精彩的學術活動,一場是由龔文翎整理的「新生殖科技與全球組裝:亞洲比較觀點」研討會,討論近年亞洲新興的生殖科技議題,如何與家庭、國族、資本與勞動市場、女性主義斡旋。另一場由張峻臺記錄「婚姻常規性?親密關係政治的女性主義批判」座談會,探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後,臺灣的親子實作與法律制度還有哪些層面需要補強,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在同婚通過後,繼續批判婚姻體制,減低新自由主義底下用浪漫愛包裝婚家的幻象。
從表演藝術與酷兒運動、照護邏輯與生殖科技、網路言論的反思,到對婚家制度的析論,主題相當廣闊但也十分重要。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能分享給關注相關領域的朋友們,更多的思辯與實踐動力。
《婦研縱橫》編輯室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