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與專題導言-「運動與女性培力」專題規劃說明

「運動與女性培力」專題規劃說明


作者 |

曾郁嫻(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

摘要 |

DOI:10.6256/FWGS.201810_(109).02

  2017年,臺灣正式發布《推廣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白皮書》,是亞洲第二本以女性為主體,且詳實規劃擬定目標、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的類政策宣言。白皮書中將「健康」、「環境」與「培力」訂為未來10年臺灣女性運動推展的願景,期待藉由活動方案的提供、環境友善的營造,提升女性在體育運動領域中的參與機會及價值。

  就臺灣女性運動參與現況經驗來看,無論是在以各級學校學生為主的運動參與調查報告或民眾運動參與比例調查,皆可發現女性參與運動的比例較低,且隨年齡增長呈現U型變化。這某種程度反映了臺灣女性在不同生命階段所能觸及的運動/體育/身體活動資源,及其被賦予的責任與負擔。同時,也說明女性運動推展議題需要考量不同年齡層及社經背景的需求,並積極創造可持續的運動機會。

  實際上,女性運動推展議題,需要被關注的不僅是女性在運動參與方面的數字增加或比例提升,更包含女性在運動過程中的經驗。而近年來國際女性運動組織所關注的議題,也由女性運動參與機會及比例,逐漸轉向女性培力的相關討論。舉例來說,2010年國際女性運動工作小組(IWG)會議便以呈現不同國家運動組織中的女性比例作為主要成果的展現,並於會後持續追蹤各國在運動組織中女性領導位階的比例變化。

  本期專題「運動與女性培力」便期望能跳脫局限於女性運動參與比例的討論,將關注焦點拓展至女性在不同層面的運動實踐,以及女性在不同背景之下的參與經驗。

  在鍾怡純〈美國第九教育修正案之社會歷程與女性運動實踐〉一文中,以第九教育修正案的歷史背景介紹為出發點,提出不同時期及社會背景之下女性運動促進議題推展策略及關注焦點的轉變。1972年美國通過的第九教育修正案,被認為是影響美國女性運動參與的重要關鍵,且至今仍被視為是應用於推展女性從事運動及其資源分配的成功案例。在第九教育修正案的規範之下,教育單位必須努力提供男女學生相近的資源與機會,因而有效提升女性學生進入學校運動代表隊及從事運動的比例。而鍾怡純在文末所提出的觀察,也指出現階段臺灣雖有相關法令與政策,卻遲遲未有明確進展的主要因素。

  實際上,無論是美國第九教育修正案,或者是臺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皆是以教育體制下的各級學校為目標場域,提供女性學生均等的參與機會及資源。然而,對於離開校園的女性而言,則需仰賴教育體制以外的公共或私營單位所提供的資源與運動機會。

  有別於鼓勵女性從事身體活動作為健康促進的工具,女性在不同空間中的運動與休閒實踐,皆被視為是女性自我培力的途徑之一。女性運動及休閒活動的參與,藉由確立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與進出公共領域和選擇休閒活動的主動性等實踐,突破體育運動史中對於女性身體開展與移動的限制。在姜穎的〈市立運動中心:初論女性休閒運動消費的公共性可能與性別意涵〉中,說明了女性在公共運動空間中的運動實踐與性別意涵。而陳渝苓的〈身體實踐的自由:女性、移動與旅行〉則是將女性身體移動的場域,從室內運動中心延伸至更為廣泛的城市街道,甚至是游移於不同國家,並說明女性身體在空間中移動的意義。最後一篇專題文章,則帶我們重新回到生活中觀察身體、科技與性別之間的關係;徐珊惠於〈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經驗與科技媒體之性別辯證〉中提供不同層次的思考,提醒我們重新檢視科技媒體之下「健康身體」意涵,並尋回運動中的身體經驗。

  2017年的《推廣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白皮書》被看作是臺灣女性運動推展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女性運動促進計畫及倡議活動也於近年陸續展開。然而,臺灣在這些議題的推展及實踐仍處於起步階段。期待藉由本期專題文章提供思考方向並創造討論空間,增加不同領域對於體育運動及性別平等的關注,共同參與營造友善的運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