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的性別壓迫:以台灣經期產品科技為例
作者 |
陳儒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研究生)
摘要 |
女性主義科技研究強調女性的使用者角色,並認為女性有力量成為推動科技發展方向的參與者(成令方、吳嘉苓,2004)。但以女性為主要且唯一的使用者,所有女性皆需與之共處且仰賴極深的經期產品,是否真已隨著女性的需求而隨著科技發展與改變呢?
在台灣,衛生棉是最主要的經期產品(王婷玫,1993),然而在台灣發展了數十年,女性在使用衛生棉時卻仍然有許多困擾產生(楊琇雯,2008年5月27日)。Wakashin (2007) 針對日本使用衛生棉的女性進行研究,發現由於亞熱帶的氣候型態,無論使用何種材質製成之衛生棉,皆易造成陰部搔癢症。事實上,衛生棉並非唯一的經期產品,甚至衛生棉外的經期產品更可解決衛生棉無法解決的經期困擾(謝宜芳,2007),可是在台灣衛生棉仍然獨占經期產品之銷售大宗,產品科技之進展,也僅限於在衛生棉的材質與功能上的改變,並未見非衛生棉類的經期產品之研發。
目前全球經期科技產品主要可分為衛生棉、衛生棉條、月經量杯與衛生海綿四大品項,其下又可繼續區分不同形式與流量,而在四大品項中,除了衛生棉的使用方式為墊於內褲上,其餘皆需要放置於陰道內使用;而衛生海綿之設計更是需要推至子宮頸口放置,也因為需要在陰道內使用的特性,使得這些產品可以免除使用衛生棉時可能產生滲漏、異味以及摩擦外陰部皮膚而生成之皮膚炎等等問題。
但現今台灣銷售的經期產品,僅有衛生棉與衛生棉條兩種選擇(檢驗委員會,2006),其他如月經量杯、衛生海綿等經期產品則無法在台灣的通路中取得,僅能透過網路向國外訂購。相較於美國,早在數十年前就以衛生棉條為經期產品之大宗(Omar, Aggarwal, & Perkin, 1998),相當不符台灣將美國奉為上國之模式(成令方,2002)。此等落差的產生,其背後之意涵引起筆者相當大的好奇。
台灣經期產品產生較大轉變的時間約在一九七0年代至一九九0年代間,衛生棉條的引進約晚衛生棉約三十年,在衛生棉條初引進台灣時,尚有四種品牌多種款式可供選擇,然而目前卻僅剩單一品牌兩種款式在台灣市場上流通(許培欣,2004)。
相較於衛生棉的發展越來越蓬勃,衛生棉條在台灣市場上的發展卻是明顯日趨衰退。至於其他後續發明之經期產品,則是根本未引進台灣市場,致使台灣之經期產品科技停留在一九七0年代。
美國中心的科技發展,被視為是「科學」的唯一真理,並藉由科技殖民,掌握、甚至改變了其他國家既有的科技發展(蔡麗玲譯,2004),而總是以美國為追隨對象的台灣,卻在經期科技這個全然屬於女性的範疇不受絲毫影響。
本文之目的即欲探討,為何當國外經期產品科技不斷發展之時,台灣之經期科技卻仍舊停留在一九七0年代?阻滯台灣經期科技發展的原因為何?文化與性別又在此處扮演怎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