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專題-女性自拍:攝影、觀影、女人-電影中的觀看─男性窺視與女性自拍

電影中的觀看─男性窺視與女性自拍


作者 |

張嘉倪

摘要 |

七0年代中期,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主要是著眼於心理分析理論。自Laura Mulvey(1975)在英國《銀幕》(screen)雜誌秋季號發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一文後,Mulvey的論述已然正式揭開女性主義電影理論進入轉變的方法論全盛時期,她排除了傳統上執音像藝術之牛耳的電影美學評價標準,而以影片產製(production)與觀眾接收(reception)作為主要閱讀軸向。在符號學及精神分析導向下,女性主義電影論述轉而側重電影的形式表達面研究;更明確地說,此一時期的研究重心在於經由對古典好萊塢剪接符碼的深入解析,以揭露社會中性別差異的無意識運作機制,與好萊塢主流敘事電影在文化再現與意義衍生過程中所體現之父權凝視與宰制。

Mulvey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裡,首次把精神分析當作「政治武器」,以揭露父系社會如何「無意識」地建構影片形式。她認為,精神分析理論為女人處於父系階級社會所承受的各種壓抑提出了因果分析,為政治活動或社會改變奠下基礎;經由討論電影中的情色快感和意義,特別是和銀幕上女性形象彼此之錯綜關係,目的在於分析快感而後摧毀它。其探索的起點是:電影如何反映、呈現,甚至是直接地操作社會體制內一套有關「性別差異」的既定詮釋,而這套詮釋得以控制各種影像、引發性慾的觀看方式和演秀奇觀(Mulvey, 1975: 1)。Mulvey主要的關懷在於主流電影中性別化的觀眾、電影影像與愉悅感之間的關係,她認為主流電影以性別區分觀眾群,強調流行電影的視覺愉悅主要是來自偷窺式和戀物式的觀看角度,這些觀看電影的角度都是預先安排好的,觀眾根本毫無招架之力,只能認同敘述中的男性主角,與男主角共謀物化女主角;至於女性則是被塑造成被動的「性景觀」,一切都在男性眼光的凝視掌握中(Hollows & Jancovich, 2001: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