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專題-創造女性逆/反傳統的從母姓運動

創造女性逆/反傳統的從母姓運動


作者 |

陳昭如(台大法律系副教授)

摘要 |

名字意味著社會分類、歸屬、聯繫與認同,而命名並且經常作為宰制群體用以確保並維繫其地位的權力。在台灣的漢人社會(以及其他一些社會)中,姓氏更具有家族傳承的意涵:姓氏的傳遞,也是家族的延續。法律對於從姓規則的規範,是國家權力對於特定從姓規則的認可與強制,而當法律規定子女應從父姓時,也就表示國家對於父系傳承秩序的認可,從而也就正當化了宰制群體命名、並且藉由命名來形構父系中心家族秩序的權利。法律的力量是如此之強大,人們雖然可以找到些許逸脫的空間,卻無法根本逃脫父系秩序的魔掌。在2007年,內政部首次針對台灣的姓氏分佈做了性別統計,結果顯示在全台灣的總人口中,僅有1.9%的人是從母姓。這主要並非人們「依循父權傳統文化」自願選擇的結果,法律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民法規定子女應從父姓,僅允許少數的例外:母無兄弟時經父母約定、招贅婚以及(未經認領之)非婚生子女。因此,人們的「意願」只能表現於婚姻狀態與型態的選擇,只有在招贅婚以及「母無兄弟」之嫁娶婚的情況下才有協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