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性別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性別與醫學教育:開創人文與生物醫學的跨領域教學與研究」
作者 |
李開濟(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古苓光(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郭淑珍(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
一、前言
近年來,性別主流化逐漸融入到健康專業訓練以及在職繼續教育裡,目的是為了提昇醫療品質與促進醫療的性別平權。許多國家都將性別平等視為是一個重要的健康照護議題,積極建立具有性別平等基礎的健康照護體系;然而,臺灣的醫學教育忽略生理性別的差異以及社會性別的差異其來已久,醫學教科書往往將男性描述為「標準」的人類身體,再以男性身體來介紹人體特徵、特性,而類推女性的身體特徵、特性。生理性別的差異和在病理與疾病的性別差異往往在醫學教學中不受重視。例如癌症、心臟冠狀動脈疾病、骨骼疏鬆症、自體免疫疾病、傳染病、憂鬱症、精神疾病、皮膚過敏疾病、藥物過敏性等問題,都有明顯男女差異性的證據存在。而社會性別(gender)的差異在醫學教育課程中更是鮮少論及,在醫療照護系統中也常被忽視與漠視。生物性別男女的差異,交織著社會性別、年齡、階級、族群等文化因素,都會影響到病人的病情;而醫護人員本身的性別也會影響到某些疾病的診斷,醫療照護體系的性別盲以及缺乏多元文化觀點,將導致錯誤診斷及對病人出現歧視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