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漂流生態與台灣原住民女性藝術—邊緣文化/影像再現系列座談紀錄

漂流生態與台灣原住民女性藝術—邊緣文化/影像再現系列座談紀錄


作者 |

謝慧青、彭佳慧、賴孟君(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 |

漂流生態與台灣原住民女性藝術

邊緣文化影像再現系列座談紀錄

主持人:簡瑛瑛(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與談者:魯碧‧司瓦那(豆豆、石瑛媛,阿美族藝術家)、

峨冷(安聖惠,魯凱族藝術家)

時間:二00八年六月十三日下午1:00至4:30

地點:女書店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暨女性文化研究室

協辦單位:女書店、國科會人文處

文字整理:謝慧青、彭佳慧、賴孟君

座談會的主題是《漂流生態與台灣原住民女性藝術》,這兩位原住民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漂流木與生態有關,尤其是漂流、穿越、自然生態的主題。我準備了三個議題在這裡提出,第一個議題是希望兩位藝術家能談談個人漂流的生命經驗;第二個議題是希望能談談以「漂流木」為材質的創作與原民所居住的台東、花蓮一帶與生態、自然的關係;最後是族群與性別的議題,在「意識部落」創作時,男性、女性藝術家一起創作;然而,男性與女性在雕刻與裝置創作上是否有所不同,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女性是否有遇到一些困難與特殊的過程,請兩位就這三個議題與大家分享。

豆豆創作自述

豆:我是一個選擇藝術創作作為我生命飛翔的翅膀的女人,透過創作來面對生命,創作是我的生活,也是我與人與土地的連結方式。今天希望能透過作品分享帶出上述議題。我最早的創作經驗來自於當百貨公司企劃部的櫥窗設計師時的學習累積,因非科班畢業,能進入百貨企劃部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因緣,這些因緣際會不時在周邊發生,讓我開始思考這些有趣的人生經驗。後來回東部開始從事創作時,很自然地,生命的際遇、與大自然、土地的感受與觸動,就變成我創作的主題。

第一件作品《宇宙之愛》,是我參加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雕鑿山海情—第一屆台灣原住民巨型木石彫刻創作展」的作品。這是一個大型的原住民藝術展覽,也是為九二一賑災活動所做的活動。許多藝術家在現場即席創作。這件作品是原木的巨形雕刻,裡面有一個懷孕的女人以特大的手環抱著她的肚子,圓形肚子象徵的是地球跟土地。想表達的是,我們對待我們的土地的態度,就該宛如一個母親疼愛自己的小孩一樣。這件作品後來陳設在台北市新店線的捷運站。

《歸零•舞動》是我在金樽的作品。金樽是「意識部落」起源的地方之一。在金樽的三個月中,我們受到大自然的洗禮,在那裡,沒有水、沒有電,一切必須從無到有:包括個人住的地方,以及公共設施如茅廁、中央廚房等。比較特別的是,雖然「意識部落」中大部分成員是原住民,但它並非純粹為原住民的群體,而是跨族裔的。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參加。它非常特別,我們在整個過程中都受到很多影響,但是很難說清楚。因為回頭去看整個過程,會發現它改變了你,讓你對生命的看法不一樣。我自己就深感,面對浩瀚無邊的海與天,人真的很渺小,大自然運行著,變換著潮汐與海天;有時它的力量非常之大,讓你感到無常與無助,生命在大自然裡變得非常渺小而脆弱。它讓我開始思考生命、人與宇宙大自然。「歸零」是我們來的目的,「舞動」則是我感謝天地、海和日月與這裡的一切的祭典。

《謎》是我在台東的南島藝術節做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使用竹子創作。造型很像飛碟。《謎》是我對地球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的想像,想像地球裏面到底有什麼,有什麼東西生活在地底下。這樣的好奇心,就是一個「謎」。如果我們從地底下去看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這個架構是來自於我自己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