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訊論壇-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性別研究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性別研究


作者 |

蔡祝青(台大婦女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摘要 |

 「性別研究」(Gender Studies)是西方在1980年代新興起的研究觀點。若比較起馬克思主義關心階級壓迫、鬥爭的議題,後殖民論述嘗試反省種族、國家、與資本主義跨國企業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剝削,性別研究則專注於各種性別之性慾取向(sexuality)、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之差異、乃至所有性別如何塑模建構完成等議題上。

  1960年代晚期到1970年代初期,同志解放運動與女性主義對於性別議題的關心似乎有了交集,這是因為女人與同志同處在男性異性戀統治的弱勢位置這樣的歷史背景使然,但兩者除了這個共同點外,仍存有個別差異。乃至1980年代女性主義理論家開始思索女性主義對於性認同(sexual identity)、與性別認同更為適切的觀點與態度。據研究指出,如果生物性的性認同是屬於自然的,是藉由男女外顯的生物性徵得以辨明「男人」、「女人」之差異,並且只要是確定為「女人」者就絕對「不是男人」,生物性的辨別可以是非常絕對而清楚的。但在性別認同這個層次上則似乎有更多屬於文化與歷史的偶然,是一種經由社會、歷史所建構,且變動不居的認知內涵,而這樣的內涵並不見得會產生像「男人」、「女人」這樣可以截然分立、是A則非B的觀點。事實上,確實有「女人」擁有陽性特質,而一般人已用「男人婆」這樣的負面字眼表達了「反常」的價值判斷;也有「男人」具備了陰性特質,而遭致「娘娘腔」這樣貶抑的批評。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性」與「性別」之間存在有一定的交互關聯性及影響,但文化中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將「性」與「性別」一視同仁地結合起來理解、詮釋並藉以規範各性別的權責與社會分工,除了壓抑了大部份人(尤其是處於弱勢的女人、男/女同志)真正的性慾取向與性別發展外,更因性別規範的強化倒過來影響並深化了文化對「男人」、「女人」刻板化的價值判斷。這是性別研究為我們照見的性別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