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中的性別隔離特例-專訪聽力師Jedi
作者 |
吳仁芳(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學生)、田霏(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生)
摘要 |
Jedi,男性,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的聽語治療組畢業(第四屆),現在是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的研究生(第二屆)。在大學最後一年,曾以實習生身分在馬偕工作三個月,在榮總工作九個月。目前,課餘時間在台北護理學院的附設醫院作聽力師,負責聽力檢查門診。他現在還是學生,受訪資料中有關工作場所的部分都由以上受訪者的校外工作經驗得知。
Jedi的父母從事特教行業,因此認識聽語治療師這個行業,並將此科列為第一志願。在大學時聽語治療組並未分成聽力與語言治療兩組,考研究所時Jedi因為興趣,選擇聽力組作為以後研究及工作的方向。
聽語治療師是聽力師與語言治療師的總稱。根據台北護理學院的統計,目前國內因唇顎裂、用聲不當、腦傷、智能不足、腦中風、聽覺神經病變、中耳炎等原因造成的各類型語言及聽力異常人數約200萬。這些人士必須由聽語專業人員給予評估治療,才能有效改善溝通能力。根據他們的研究調查推估,目前需要聽語專業人員至少2,150名,但國內目前聽語專業人員僅373名,實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台北護理學院於民國八十九年八月設立全國第一所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培育高階語言治療師及聽力師。依專攻領域的不同,聽力師又再細分成兒童聽力師、教育聽力師、臨床聽力師、工業聽力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