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女性主義視覺文化研究的新興領域-女性攝影家研究
作者 |
劉瑞琪(成功大學藝術所助理教授)
摘要 |
自從1960年代末期第二波婦女運動興起以來,女性主義學者在視覺文化的研究上一直有相當亮眼的表現。就婦女研究的面向而言,她們三十多年來劇烈地改變了主流藝術史與電影史,使許多原本湮沒的女性藝術家與女導演,重新獲得重視與研究。然而,除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所羅門-郭朵(Abigail Solomon-Godeau),在最近十幾年寫了數篇探討女性攝影家的研究論文之外,一直到近幾年,女性攝影家的研究才方興未艾地出現在美國學界,而相關的個展與聯展也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普林斯頓大學的阿姆斯壯(Carol Armstrong)與北卡羅萊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瑪沃(Carol Mavor)等等學者,相繼投入女性攝影家的探索,不少女性主義學者也開始撰寫與女性攝影家相關的論文,如哈佛大學的蘇勒門(Susan Rubin Suleiman)與衛斯理女子學院的席果內(Anne Higonnet)等等。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密斯學院等等的藝術史系與婦女研究系,開始出現與女性攝影家研究相關的課程。以寫攝影通史聞名的羅森布倫(Naomi Rosenblum),也在1994年出版了《女性攝影家史》這本厚重的介紹性通史,而與女性攝影家相關的研究、選集、展覽圖錄等等,更是一年多於一年地蓬勃印行。
女性攝影家研究目前被重視的主題相當廣泛:舉凡異性戀與同性戀女性攝影家的種種自我再現,包括自主的形象、女性自戀與雌雄同體的扮裝等等;母親/攝影家所創造的兒童與青少女形象,包括愛慾化的子女形象,以及以母系為中心的女性同性社群或同性情慾的世界等等;女性攝影家對親密關係的觀察,包括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愛慾關係、母子關係等等;女性攝影家對人體的看法,包括對女體與自然關係的探討、對男體的愛慾化觀察、以及異於男性的女體再現等等;女性攝影家對不符合審美與社會理想的身體的記錄,包括胖子、老人、病人、邊緣人與變性人等等;女性攝影家所拍攝的黑人與工人階級的形象;女性攝影家對城市街頭生活的捕捉與觀察;女性攝影家在後現代文化中的創作之道…。與女性藝術家的研究成果比較,探索這些女性攝影家的傑出論文還是相當稀少,尚待更多有興趣的研究者投入這個極具開發潛力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