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工作坊系列五:研究者的反省
作者 |
林芳玫(行政院青輔會主委)
摘要 |
主講人首先提 作為一個學術研究者,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中,研究者如何處理知識份子自身焦慮的問題。女性主義研究的特殊性在於它和婦女運動有關,具有強烈的社會性格,對於社會實踐的介入也較強。從好的一面來說,這也是女性主義研究可貴之處,即打破主流學術認為研究就是待在象牙塔裡面的做法。台灣的女性主義研究在80年代就有學術是否要涉入婦運的爭議,可見曾經有一個階段知識的生產與社會的實踐是嚴重分離。從這個脈絡出發,再進入另一個階段,就是認為學術研究與社會應有密切的結合。以我自己而言,我進入的是90年代這個學術與政治社會結合的階段,但是到了某一個階段,又覺得好像學術政治可以分離。所以學術與政治,分分合合,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這要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面向是整個大環境的脈絡,一個是作為一個個人的規劃。有時候覺得要結合,有時候想要抗衡。我過去所投身的脈絡是相信學術研究應與婦女運動密切結合,在這個脈絡下我想提出一些個人的反省。在這裡面我所看到的是我們對於研究主題的研究對象經常有一些矯枉過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