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
作者 |
蕭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副教授)、李佳燕(家庭科醫師、前任高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
摘要 |
在過去的數年中,「母職」(motherhood或mothering)的議題在社會政策、社會科學的論文以及公共的論壇中,都逐漸獲得相當的注意。有關母職的內涵是什麼?它的權利與義務、母親應該如何定義她自己及其與孩子、伴侶之間的關係,都在媒介的內容中,如:報紙的家庭版、親子版、電視新聞、談話性節目或廣告中,佔領了許多的篇幅與時間。母職做為一種抽象的社會文化概念、同時也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經驗,在現代的台灣社會中,仍然充塞著各色互有衝突的意涵。然而一連串產生的社會變遷也影響了母職意義的重新協商,尤其是婦運的發展、愈來愈多的女性投入職場以及在生育孩子後仍投入就業市場、家庭規模的縮小、以及生殖科技的發展等,都促使母職意義、權利與責任需要重新再評估。
在母職定義的再協商與再評估的過程中,其實都在爭辯以下的基本問題:母職是女性唯一的任務、以及獲取滿足的主要來源嗎?或它只是女性眾多角色和各種滿足來源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