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者在婦女讀書會
作者 |
陸偉明(成大教育所)
摘要 |
一開始選擇讀書會作為研究的主題,是因為讀書會在台灣是個蓬勃發展而且是全國性的活動,但又有一些特徵,比如說讀書會參與者的性別是以女性為主;以讀書主題來講,多傾向家庭生活,偏重自我成長與親子關係;以參與者的職業來看,則以家庭主婦最多。此外成員多集中於中上階層。成大早先因為進行了「台南心社區實驗計畫」而有了一些實際的接觸和想法。在外文系劉開鈴老師的慫恿之下,我們就想做整合性的計畫,使用同步三角檢視法(simultaneous triangulation),有鉅觀的角度(社會政治面、歷史面、組織面)、有微觀的角度(女性書寫、參與者的本身角色改變、參與者的人際關係),有使用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也有量性研究中的問卷調查、前後測分析,有將讀書會作為研究之客體,或將讀書會作為研究之主體。希望透過如此的整合,較能將婦女讀書會勾勒出一個全貌。這次在第六屆亞洲婦女會議中發表的有四位,而鉅觀角度的唐文慧老師和南師黃怡瑾老師沒能參加,這是我們覺得不夠「宏觀」的地方,因為許多現象還是要從政經的角度去檢視。
我的計畫只有一年,其間舉辦了兩次焦點團體,自省不是很「成功」,反思再三,才引發了撰寫「研究者角色」一文。過去我們對於研究者角色,多半是討論其研究倫理,我也是先閱讀了相關文獻。而在我的焦點團體中,發現她們非常熱切地討論她們的婚姻生活,而對我原先設定的討論大綱置於一旁,一旦話匣子打開,我不能、也不忍將她們打斷,當時我彷彿像面臨了「天人交戰」,因為在剝削和同理參與者之間,我終於選擇了後者。在這小小的團體中,大家雖然不是很熟識,但是已婚婦女的共同話題卻是如此的讓她們能夠得到認同;只要一點點催化及帶動,溫暖及支持的氣氛就已形成!「women-to-women talk」的效果真是強大。我另外認識到發聲(coming to voice)的強大力量。當有參與者感到她的言論得到了共鳴時,參與者的身影變得不再畏縮,藉由口語表達,她更能理清她的思緒,進而澄清、而有了行動方案。短短的焦點團體活動,好像是一種增能(empowerment)。
另外引我深思的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間的關係。由於我的身份,參與者對我如何在事業及家庭間奔波有很大的興趣,她們希望聽到我能給她們的建議,「會心團體」要變成「諮商團體」了。在當時,我希望能支持她們的情緒,但她們認為基於同為女性,她們相信我、信賴我一定會幫助她們的。由於兩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我覺得身陷兩難之中。如果我要拿回發言主控權,我必須變得更階級或權威,或使用我的「研究者」位置,但這是一開始我就想避免的。所以我到底該站在哪一方呢?相關的文獻討論的並不多,研究者都沒碰過這種情況還是避而不談?
選擇焦點團體的方法,就是希望得到更真實、更本土的資料,所以那些參與者殷殷的眼神,就成為我跟我的研究者之間的關係,永遠複雜難解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