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研專論-女性閱聽人主體性-讀者如何「使用」日本偶像劇?

讀者如何「使用」日本偶像劇?


作者 |

曾維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

  當《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成了理解現代女性慾望流動的參考文本,當《艾莉的異想世界》(Ally McBeal) 成了傳統愛情價值遭逢現實考驗的經典範例,當《為你瘋狂》(Mad About You)成了情侶或夫妻生活的交戰手則,身處於新、舊世紀交錯的台灣,有一群人視日本偶像劇為生活與愛情的觀摩對象,他們深層地檢視劇情、思考箇中含意、從而反思自身的現實處境、並從中獲得幸福的追尋之道。

  然而現有與日本偶像劇使用者相關的研究,大多著重在連結訊息接收與實際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除《阿信》一劇以外,缺乏其他族群的資料,也少有使用者對文本本身的回饋研究。

  當「哈日族」一詞同步在媒體、廣告以及學術圈裡被喊得震天嘎響時,恍然間我們會以為關於日本流行文化的使用者已經有了初探或深入的觀察資料,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整體來說,對日本偶像劇的觀察,多半偏重全球化的鉅觀視角,強調日本與台灣的歷史殖民關係,日本偶像劇的使用者往往被理所當然地當成「哈日」、愚蠢無知、沒有自主意識、更缺乏辨識能力的「笨蛋」。

  研究者於是透過對《蕾娜塔報導》電子報讀者來信的分析,試圖建立日本偶像劇使用者的愉悅模式架構。研究發現,使用者確實能在既有的文本結構裡,使用自身生活經驗與知識基模,以最舒服的姿態最有利的位置,揀選文本的意義進行解讀,並且獲得各種愉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