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作者 |
洪淑苓(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摘要 |
快速而量化的生活,你只是%符號中的一個小數點。而如果你堅持「一個」「人」該有的尊重與禮遇,有誰願意傾聽你的聲音?
相對於量化的統計與分析方法,「質性研究」無疑為我們打開另一扇窗,使學術研究更充滿人性的氣息,在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本期專題「質性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各篇文章皆扣緊女性人物與性別議題,透過研究者細膩的自我剖析,我們更真切感受到研究者積極投入與不斷反思的學術熱情。
譬如,傅大為從性別史角度看近代婦產科醫學史,他的訪談與研究經驗,使我們看到醫學環境中,大多數人是「性別盲」,對於「產婆」這類近似「巫醫」的智慧老女人視而不見;而在文章中,傅大為不斷反思自己所持的女性主義立場,並與其他口述歷史研究者的觀念作比較,由此釐清、確認自己的角色定位。王金玲對被拐賣/騙婚遷流入婦女的研究,相當注重情景脈絡的描述、建構與詮釋,以便尋找出多元化的表象與價值觀。藍佩嘉更從女性主義研究方法的實踐經驗,使我們看到研究者應該、也可以對受訪者付出關心,並建立友好而平等的關係;這不只是為了順利完成研究,對自己的生命也有很大的回饋與影響。余貞誼的文章也肯定深度訪談與建立互信關係,她提出了許多反挫與重建的研究經驗,相當寶貴。孫志硯以攝影記者的性別與勞動關係為研究主題,他為我們陳述論文從選題到完成的思考架構,以及如何在看似發牢騷抱怨的訪談瑣語中,尋找可資分析的線索。如藍佩嘉所言,這些敘述有如論文的「情緒版」,但正是這坦誠的披露,才給予我們「質性研究」的示範,充份顯現女性主義者抱持的平等、互信與分享的觀念。
本期的「觀察評介」收穫豐富,一共刊載七篇文章,分別呈現女性主義跨足政府與教育體制的實際經驗,或從歷史、當代社會、醫病關係檢證女性的生活與處境;其中〈從經驗出發探索研究倫理〉一文,也具有質性研究的意涵。《大公報》中的職業婦女圖像新鮮有趣,《鐵盒裡的青春》等三書收錄的慰安阿嬤,她們的容顏卻如此令人不忍正視!如果,套用一般人的成見「你媽媽的故事有什麼好寫的」(蕭昭君文章標題),這些慰安阿嬤的故事,有什麼好寫的?但如果不寫,女性的命運豈不等同於黑夜,永遠不見天日!
「活動報導」部份,「婦女與性別研究室博碩士論文獎助」成果發表,是每學年的盛會之一,請看相關報導。有關性別究書目與課程資料,也歡迎隨時提供給我們,達到推廣與交流的目的。《婦研縱橫》期期精采,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