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還是流浪?《穿在中途島》的現代身體工業學──兼訪導演賀照緹
作者 |
翁筠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女性與性別研究碩士)
摘要 |
「穿」的能動性,可能是人類文明開始的象徵之一:從動物性的身體出走,懷羞蔽體,披衣保暖;到進入與流行爭先恐後,甚至是若(裸)隱若(裸)現、「衣體不分」的(後)現代消費性身體──「穿」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成衣工業、時尚產值的潮起潮落,還有一波又一波的美學衝擊。
《穿在中途島》(Wandering Island)是由賀照緹導演製作、公共電視監製的系列紀錄片,包括了《胸罩》、《洋裝》、《秋裝上市》、《牛仔褲》、《鞋子》,以及《薩爾瓦多日記》1。這六部影片,對台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與成衣工業之間的關係提出了獨特的觀點:「不能只在島內看台灣製造了什麼,還需要從外面看回來,看台灣對全球製造了什麼?也看全球製造了台灣的什麼?」2可以說,這是一部追尋台灣(人)主體位置的「尋根」系列影片。從啟程到歸返,每部短片的問題意識彼此緊密銜合,並鋪陳出細緻的觀察與詮釋;最後,卻又巧妙且不可避免地回守「中途」這個持續擺盪、流動的位置。
擺盪的過程中,我們至少可以從「中途島」的意象裡看見兩條路徑:一方面,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台灣成衣產業的主體作為中途島,仍然在游牧、流浪、出走、居無定所;而另一方面,從生活消費的角度觀察,台灣人──尤其台灣女人──的身體也像一座中途島,其輪廓線條形狀處在後現代文化混雜的形塑當中,無定形,貌未卜。本文將由「產業離散」與「性別化身體」的觀點切入,並穿插筆者與導演賀照緹的對談3,來探討《穿在中途島》如何從上述兩個面向建構出「穿」在台灣的現代身體工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