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


作者 |

編輯室

摘要 |

婦運、性別平等教育及性別研究夥伴長期推動的「婦女權益」、「性別平等」等如今再熟悉不過的概念,是否適用於任何脈絡?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與文化,四百多年來由多元的力量和面向衝撞交融而成,其中「族群」是不容忽視的元素。原住民族人數僅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但每一族各自有其傳統和習俗,在性別文化上亦與漢人多有相異之處,因此自任一原住民族的位置或視角所見,漢人的「性別意識」可能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本刊此期的專題即為「臺灣原鄉性別文化」,邀請在原住民族與性別議題交會處耕耘的朋友,分享他們的思考與心得。

        專題的第一篇文章裡,國立屏東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林春鳳教授從自身成長經驗出發,介紹阿美族母系制度下的生活概況與性別分工,並簡介位親自訪談的阿美族女性之特質及事蹟。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張如慧教授文中提出,如果僅將原住民部落的性別分工解讀為性別不平等,容易偏離了背後真正的意涵;此文
也分析兒童與青少年對性別分工的理解,以及男女兩性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實際狀況,建議傳統祭儀與學校課程都跳脫性別框架以利傳統文化傳承。臺灣原住民協會理事瑪達拉.達努巴克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置於所屬的部落,一層層梳理歷史背景、排灣族階序制度、家中性別脈絡,與男同志在部落之處境,結語冀望文化不要停留在原地,唯有反省和檢討,方能達到解放與進步。Lima臺灣原住民青年團Tuhi Martukaw(洪簡廷卉)團長在2013 的世界原住民婦女大會上有許多關於「原住民女性主義」的反思,如所謂「傳統」中看待女性的方式是否已受當代社會經濟結構影響、國家推動性別主流化時有無考量原
住民各族文化規範的真實意涵、原住民女性的性健康及身體自主等。因此,相較於形式上的平權,多元與平衡或許更佳,國家政策也應該更重視所有原住民婦女的處境。臺東縣土坂國小鄭惠芬老師的文章介紹排灣族長嗣繼承制度,頭目家族為世襲,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就是「種子」,從小被刻意培養成日後的當家,都是遵從太陽神的旨意;但不管是主幹或枝幹家庭,無論性別,人人皆背負榮耀家屋的使命。

        本期研究論壇的文章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彭渰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呂依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江郁欣合著,引介美國改善科技研究領域女性低參與度的ADVANCE計畫。此計畫補助對象是大學或學院,實施範圍不限理工科系。雖有其限制和不足,仍非常值得作為我國的借鏡。

 觀察評介首篇是現代婦女基金會林美薰副執行長撰文回顧我國「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的推動過程及成果,其宗旨亦呼應今年稍早《北京行動綱領》二十周年中終止婦女受暴的目標。第二篇為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珏教授回首十餘年來跟民間團體一同參加聯合國非營利婦女地位委員會暨其周邊論壇(UN NGO-CSW)的點
滴,以及將經驗帶回臺灣的成效;此外婦女、性別議題中心理健康是重要的一環,達成性別平等有助心理健康。接著是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李琴講師、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顏子龍合寫的文章,探討日本參議院通過《女性活躍推進法》的來龍去脈,並評析此法對
於日本女性的發展是否有實質助益。

        活動報導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張文玉研究助理記述國寶「佳平舊社金祿勒頭目家四面祖靈柱」和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締結良緣的婚禮始末,細節中饒富趣味,博物館珍藏國寶,期待讓排灣文化獲得更多認識。

        人民背景多樣化的島上,主流聲音即便立意良善,也可能誤解少數的文化,犧牲小眾的權益。更細緻卻也更寬廣的理解與思考,或許能造福更多受壓迫的個體。

                                                                     《婦研縱橫》編輯室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