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


作者 |

編輯室

摘要 |

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5年在北京召開,通過《北京行動綱領》(Beijing Platform for Action, BPFA),乃對於婦女發展與性別平等的全球承諾,當中並舉出12個急需關切領域:婦女與貧窮、婦女的教育及訓練、婦女與健康、對婦女的暴力行為、武裝衝突下的婦女、婦女與經濟、婦女參與權力和決策、提高婦女地位的機制、婦女人權、婦女與媒體、婦女與環境、女童,是全球婦運的重要進展。在此之後,聯合國每五年進行一次《北京行動綱領》執行狀況的評估,今年適逢北京世婦會二十周年(「北京+20」),本刊因而規劃「《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二十周年」專題,邀集長年關心《北京宣言暨行動綱領》的學者與NGO人士,談談其經驗與心得。

     專題首篇為臺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召集人林美瑢女士的文章,明白點出推動性別平等是政府的責任,除了分享1995年大會的經驗,並從性別平等與體面勞動等基本概念開始,循序切入現今婦女就業的問題,並提出關於社會對話與社會政策的建言。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嚴祥鸞教授參加今年的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暨非政府組織周邊會議(CSW)之後,整理摘要大會評估「北京+20」成果,亦指出後2015的目標為納入男性參與及環境議題,並連結不同的人權公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陳金燕教授也從今年參與大會的經驗出發,分別就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多元性別教育、性別暴力防治、媒體及社群媒體四個方面分享心得與看法。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文宣部呂欣潔主任分析性少數婦女在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屬邊緣議題,同時詳細記錄所參與的場次內容,觀摩其他國家同志運動經驗的同時,也期盼將其方法和精神帶回臺灣,繼續在性少數議題上耕耘。長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陳秀峯教授則是以其參與國際婦女法學會和臺南市公部門、NGO的經歷,闡述實際推動《北京行動綱領》內涵的過程。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葉德蘭教授親身參與CSW之餘,並綜整列出眾多論壇場次中浮現的國際性別平等進程主軸,舉出「第四次婦女問題世界會議召開二十周年政治宣言」重點、且對臺灣及國際社會的未來行進方向提出洞見。

       本期研究論壇為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學組碩士班研究生鄭穎澤以性別自我社會化模型檢視性別認同之定義、機制、發展歷程等理論文獻,並且討論該模型無法解釋性別認同之處。

        觀察評介之一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蔡牧融整理戰後臺灣女性反單身、禁孕條款之歷史,且詳細介紹1959年臺鐵女職員「集體離婚」對抗局方裁員計畫事件,至今仍極富參考價值。之二是法國里昂盧米埃大學電影暨視聽學系碩士班研究生、窺視者劇團導演張桂哖剖析其劇作《三角地帶 Love Triangles》的導演理念,以及和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比較,無論是劇本本身或其後的分析,皆豐富精彩,不讀可惜。

        活動報導首先是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陳家玉介紹「2014 多元性別實務工作與對話」華語國際研討會「同志基督徒的挑戰」場次,當中關心此議題的各界人士分別以基督信仰、神學知識、生命經驗分享等角度切入。接著,作家施又熙細細分享「喬.伊拉克希的鏡花園」展覽參展人座談種種,皆為白色恐怖受難者二代女兒的參展人,作品與話與中都承載了深邃的經驗與情感。壓軸的是勵馨基金會報導知名舞台劇《陰道獨白》創作者Eve Ensler來臺演講點滴,其中無論談及舞台劇演出、V-Day 運動,或是剛果的歡喜城(City of Joy)、十億人站出來(One Billion Rising)等等反暴力運動,引起的共鳴皆令人動容。

        從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到世界各國的許多角落,都可見到婦女權益和性別平權推動者奮鬥不懈的身影。成果或許出現得有些緩慢,但是相信那一點一滴的努力,終會積累成令人欣慰的時刻。
                                               

                                                                       《婦研縱橫》編輯室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