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專題-當性別弱勢面對暴力-轉身之後:穿透男性青少年時期校園受暴經驗及其脈絡意涵

轉身之後:穿透男性青少年時期校園受暴經驗及其脈絡意涵


作者 |

姜兆眉(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

「我開始有點疑惑,我跟一般的男生不一樣,這些感覺到底是我自己造成的,還是真的是社會的因素?是我自己的錯,還是別人也應該負點責任?」
——摘自筆者訪談稿(姜兆眉,2007,頁68)

性別暴力議題常在生命消逝後,才能喚起人們與環境的正視。2000年的葉永鋕事件終於讓教育界開始面對存在校園已久的性別暴力與校園霸凌議題,並催生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十年過去,2010年12月某高中的一對女同志伴侶,仍因為校方與家人的不諒解,在南臺灣結束生命(蔡宗憲,2010/12/1)。這些事件告訴我們,雖然有了法令,校園與社會氛圍仍不夠友善。不只是臺灣,2010年9月,美國 Rutgers 大學大一新生Tyler Clementi,遭同儕在網路公開播放其性行為錄像後,於華盛頓大橋跳河自殺(TheCNN Wire Staff, 2010/9/30),美國許多同志團體聲明這已是對同志的仇恨犯罪(hatecrime)。同年9月期間,根據美國 Association of LGBT Issues in Counseling 的統計(2010/10/10),美國就有6位同志青少年因為遭受身體或語言暴力而自殺,這些都只是公開的統計資料,還有更多的同志青少年、非傳統性別氣質的學生每日遭受欺凌。過去無所不在的國高中校園霸凌事件,近日受到臺灣媒體強烈關注,而媒體隨後卻只聚焦於校園管理機制是否疏漏,未側重
霸凌現象脈絡意涵的討論,殊為可惜。本文將先介紹性別暴(gender-based violence)的定義與當前臺灣男性受暴者相關研究之發展,繼而聚焦探討校園性別暴力背後的脈絡意涵,最後分享未來可持續開展與實踐的行動策略與方向。